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江城子·江景

苏轼 苏轼〔宋代〕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芙蕖 一作:芙蓉)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湖上和张先一起赋诗填词,那时听到弹筝的声音。

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清澈美丽。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曲调,曲中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

注释
湖:指杭州西湖。张先:北宋著名词人。
凤凰山:在杭州西湖南面。
芙蕖:荷花。
娉婷:姿态美好,此指美女。
江上:宋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作者巧妙地以“闻弹筝”为线索,精心勾勒出了弹筝者的绝美和音乐的深远韵味。他巧妙地将弹筝者置于雨后初霁、晚霞绚烂的湖光山色之中,使得人物与景色交相辉映,音乐与山水和谐共鸣。在描绘人物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开篇三句,先以山色湖光为背景,为人物出场铺垫了宁静而美丽的环境。紧接着,“一朵芙蕖”两句,既描绘了水面上盛开的荷花,又巧妙地以出水芙蓉来比喻弹筝的美人,实现了艺术上的双关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两句巧妙地由写景过渡到对弹筝人的描写,过渡自然,毫无痕迹。据《墨庄漫录》记载,弹筝人年约三十,风姿绰约,气质娴雅。作者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词是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著名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2、 陆林 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简析

  此词为咏筝之作。上片写湖上景,由雨后初晴的凤凰山写到湖上的清风、天边的晚霞、盈盈的荷花、飞翔的白鹭,描绘出一幅杭州西湖风景图;下片写闻弹筝,先写筝声之哀婉,再由筝声转写弹筝人,化用“湘灵鼓瑟”典故,既喻弹筝者有湘灵之美,又道出凄迷之感。全词采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写弹筝而不见弹筝人,而以闻筝所见和想象创造出美妙的意境。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5篇诗文  4820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

侯蒙 侯蒙〔宋代〕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馀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踏莎行·雨霁风光

欧阳修 欧阳修〔宋代〕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满江红·敲碎离愁

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