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悲清秋赋

李白 李白〔唐代〕

  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千。于时西阳半规,映岛欲没。澄湖练明,遥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荡,渺怀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风嫋嫋兮夜悠悠。临穷溟以有羡,思钓鳌于沧洲。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增忧。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讬些,吾将采药于蓬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攀登上九疑山远望着清清的河水,看见三湘水缓缓地流动。水带着寒气流向大海,秋天的天空被乌云遮蔽。我凭借着鸟迁徙的道路计算着距离故乡的远近,不知离这荆吴之地有几千里的路程。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落去,一半被山峰所挡住,映在水中的小岛也快消失不见了。遥远的海上已经升起了明月,清澈的湖水就像白练似的铺在地上。想着回乡之日遥遥无期,就像在北京而望扬州。荷花都落了,江水一片秋色,风缓慢地吹着,夜色悠然。俺在北海边羡慕别人钓鱼,打算到沧州钓大鳖。可是没有那么长的鱼竿供我举呀,望眼洪波而徒然心忧。回来吧,人间不是好呆的地儿,倒不如到蓬莱去采药。

注释
三湘:“三湘”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悲清秋赋》写于李白被召入长安前,据詹锳《李白诗文系年》,此赋作于乾元二年(759)。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中说:“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可见他曾到过永州,登过九疑(即苍梧山)。这篇赋就是他登九疑山时所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霍旭东·历代辞赋鉴赏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
2、 石润宏.杨花落尽子规啼——论李白抒情小赋中的惜春悲秋意象[J].文教资料,2010(12):4-6

赏析

  《悲清秋赋》写了九疑山周围的秋景,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它是由景物的转换、时间的推移、思绪的变化三条线交互推进的。

  赋从登山开始。清秋季节,诗人登上九疑山,举目四望,一片秋色,随着目光的转移,展示了一个清秋的广大空间。随着夕阳西下,秋月升空,感情的潮水波澜起伏。待到秋风习习、清夜悠悠的时候,孤独惆怅的情怀便化作壮志难酬的忧思。诗人的忧思又逐渐变化为对人间丑恶的憎恨,对黑暗社会的厌恶,唱出了“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托些,吾将采药于蓬丘”。到此,歌声也就戛然而止了。

  《悲清秋赋》是一篇抒情赋,它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古人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此赋描绘了绚丽的九疑秋景。作者登高遍览神州四方,视野开阔,意象变幻,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抒发了钓鳌客的豪迈气派和远大抱负。结尾“人间不可以讬些,吾将采药于蓬丘”,流露出求仙访道、采药炼丹的思想。全赋情景交融,意境清幽,语言清新,句式多变,富有浪漫情调。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一说山东人,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1127篇诗文  5967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刘长卿〔唐代〕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静渚 一作:静者)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晓日

韩偓 韩偓〔唐代〕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太原早秋

李白 李白〔唐代〕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